娱乐知识|三国小霸王是谁,有几个人有小霸王外号( 五 )


建安二年(197年) , 袁术僭越称帝后 , 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 , 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 , 袭父爵乌程侯 , 兼任会稽太守 。 建安三年(198年) , 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 , 并封为吴侯 。 建安四年(199年) , 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 。
建安五年(200年)初 , 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同年4月 , 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刺客所伤 , 不久后身亡 , 年仅二十六岁 。 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 , 并于称帝后 , 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
扩展资料:
初平四年(193年) , 守孝结束后 , 孙策到寿春找袁术准备讨回之前其父孙坚的旧部创立功业及为父报仇 。 袁术听其言语 , 察其举止 , 知道他能屈能伸 , 大有过人之处 。 但要马上将孙坚旧部还给他让他自立 , 自己又心有不甘 。
于是 , 袁术便说:“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你的堂兄孙贲为都尉 。 丹阳是出精兵的地方 , 你可去投奔他们 , 召集兵勇 。 ”
因为徐州牧陶谦非常忌惮孙策 , 而现在孙策的舅父吴景任丹杨太守 , 于是孙策就带着母亲迁居曲阿 , 与吕范、孙河一起投靠吴景 , 并依赖吴景召募到了数百人 , 后来讨伐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山贼祖郎 , 把祖郎打跑了 。
参考资料来源:

三国小霸王孙策为什么传位给弟弟孙权 , 而不是他的儿子? 水浒书中流传后世最风光还要算人家周通的绰号--“小霸王”

三国 孙策绰号“小霸王”,吃软不吃硬
人称小霸王的是谁啊 是同一个人

王朗其人

2004年12月14日 13:17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 武乡侯骂死王朗” , 使读者对王朗留下了印象 。 其实 , 历史上的王朗并不是被骂死的 。

查《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 , 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 。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 , 并进兵 。 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 , 大破之 。 亮败走 , 三郡平” , 而未如《演义》所云 , 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 。 且又载:同年“十一月 , 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同) , 可见王郎之死 , 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 。

王朗字景兴 , 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 。 早年师从杨赐(汉灵帝时曾任太尉)学习经学 , 后一度为官 。 杨赐死去那年 , 他为老师举哀行服而弃官 。 后受徐州刺史陶谦的援引 , 又因劝说陶谦勤王有功 , 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

在会稽太守任上 , 王朗经历了人生的大磨难 。 当时孙策渡江略地势如破竹 , 身为汉吏的王朗 , 明知不敌 , 挺身一战 。 及败 , 携老母、家口由海路一直逃到东冶(今福建福州市) , 最终被穷追不舍的孙策部众逼降 , 孙策命人将其留置曲阿(今江苏丹阳) 。 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奉献帝于许昌;建安三年 , 曹操以朝廷名义征辟王朗 。 孙策遂派人遣送;王朗辗转江海 , 积年方至 。

王朗虽任曹操属官 , 然恐未必为曹操所笃信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太祖请(王朗)同会 , 啁朗曰:‘不能效君昔在会稽折?米饭也 。 ’朗仰而叹曰:‘宜适难值!’太祖问:‘云何?’朗曰:‘如朗昔者 , 未可折而折 , 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 。 ’”

此条意思并不难解 。 《说文解字注》引《仓颉篇》云:“‘啁’ , 调也 , 谓相戏调也 , 今人‘啁’作‘嘲’” 。 而“秔米” , 即“粳米” 。 曹操的意思是 , 不能学你当年在会稽丢了好饭碗 。 可见“太祖请同会” , 是宴会 。 在宴会上气氛轻松 , 相互嘲戏 , 本属士大夫间寻常之事 。 然而阿瞒提及王朗最伤心的往事 , 不亦太咄咄逼人乎?所以 , 王朗兴叹 , 且答以“宜适难值!”意思是 , 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 。 又解释说 , 像我那样 , 当年既为汉吏 , 不能保境安民 , 所以“未可折而折” , 而您在这个场合 , 原本当尽地主之谊 , 体现恭敬好客、折节求贤的气度 , 想不到却如此对待新来的客人 。 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 。 妙用“折”字的一字多义 , 回答得机敏、得体 , 既不失嘲戏之旨 , 又避免触怒对方 , 可谓不卑不亢 。 王朗之才学与应对能力 , 于此可见一斑 。

推荐阅读